我最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,
專家學者們不是常常說「要活在當下」嗎?
那你們猜誰是最活在當下的人?
答案是孩子們。
───
小孩子一出生就沒有時間的概念。
他們餓了就哭,想睡就揉眼睛。
並沒有中午12點是午餐時間,
晚上10點前要上床睡覺的概念。
24小時制是科學家發明的制度,
和他們沒什麼關係。
在學習說話的過程,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,
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會用昨天表示以前發生的事,
用今天表達他所想到的未來。
比如說:
「昨天我們有去羊世界阿。」
指的是,兩個禮拜前我們有去羊世界,
對於孩子來說,「昨天」就代表「過去」,
而過去就是一閃而逝的念頭,
他們只有在想到的時候,會把「過去的回憶」
提取出來,並說出來。
並不像我們大人,會不斷反芻某一段回憶,
並且讓痛苦的體驗不斷在我們腦中重複,
孩子並不會腦海中一直重複「我就廢我就廢」
或是「我是不是一開始就選錯工作」的念頭。
孩子的過去就是很單純的一個念頭,
一個在腦海中想過就過去的念頭。
───
「我們如果活在過去,就容易感到後悔;
活在未來,就感到焦慮。」
───
孩子睡前如果問說:
「今天是誰來接我?」
代表的是問明天誰會去接他。
那個時刻,孩子活在未來,
焦慮的是不知道是爸爸還是媽媽會去接他,
當得到明確的答案,孩子的焦慮就解除了,
他就回到當下,沉沉的睡去了。
我時常驚訝於孩子對於秩序性的要求,
當放假前的夜晚,孩子問說:
「今天要去哪裡?」
他只是想知道明天放假的行程。
代表孩子和我們一樣,喜歡生活有秩序感,
先知道大概的行程會讓人有一種安心的感覺。
太多的變化則讓人感到不安。
───
回到正題上,
為什麼說孩子是最活在當下的人呢?
很簡單,你看過擔心明天股市崩盤的孩子嗎?
你看過煩惱著不知道晚餐要選擇什麼的孩子嗎?
孩子都馬是,現在想到什麼好玩的、有趣的,
就去玩,就去執行了。
至少在我們將規則強加在他們身上之前是如此。
最一開始,孩子並不會被過往的經驗綁住。
像我女兒,上周因為剪紙剪不好坐在地上大哭:
「我都剪不好!」
讓她發洩一段時間後,
我正向聚焦她的行為,說出我所看到的客觀事實。
「爸爸看到你,即使剪不好,也沒有放棄,
很認真很堅持,這是爸爸看到的亮點,
爸爸只是想告訴你,看到你很認真很堅持,這樣而已。」
試想,如果我把她剪刀拿過來,一邊幫她剪好,
一邊說: 「沒關係,你還小,爸爸來幫你。」
這樣以後她回憶起這段經驗,
會帶給她什麼感覺呢?
是會有被鼓勵的感覺,
還是以後遇到難題,就會直接找大人解決呢?
───
我想表示的,就是每個我們跟孩子相處的「當下」
都是他們以後的「過去」。
試想我們正在塑造一個人的童年體驗,
這件事就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件事的重要性。
「活在當下」是孩子們原本的樣子,
而我們大人,原本也是這個樣子的。
幸運的是,我們因為孩子出生,
可以陪他們再經歷一次童年,
可以在每一刻當下,找回真實的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