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ini_set( 'upload_max_size' , '120M' ); @ini_set( 'post_max_size', '120M'); @ini_set( 'max_execution_time', '300' );

打破「慣性」的身份認同

by tiramisu3155
0 comment

「我爸媽小時後就是這樣罵我的,

為什麼我現在說錯話要跟孩子道歉?」

想必剛接觸教養的父母,內心都有過這個疑問。

包括我。

我剛開始學習薩提爾模式(Satir Model)時,

曾經跟老婆說過一句話:

「我想要跟孩子,10年後的關係是好的、是緊密的,

所以我要去學習,去改變。」

老婆當下的回應是:

「好噁心,你要情緒勒索你的孩子10年喔,噁~」

───

她有這樣的反應,我後來思考也是很正常。

我太太小時候是在鄉下被阿罵帶大,

每天在田裡無憂無慮的奔跑,

每天一瓶立頓奶茶是標配,

對童年的印象是沒有大人約束,

國小高年級時在鄉下的院子裡偷騎阿罵的機車。

到了快國中時,才被父母接回家一起生活。

國小期間父母因為生意忙碌,一個月才回鄉下看她1~2次,

她對於親子之間的連結是陌生的,

小時候從來沒有叫過一聲「媽媽」,

直到今日也都是以「老母」(台語)去跟我岳母對話。

───

眼光放到今日,我太太是個話很多的人。

下班回到家,她有一籮筐的事情要跟我分享,

有趣的、生氣的、難過的,

她可愛的地方是,說之前還會分門別類:

「欸,今天有一個好笑的…」

常常她都未說自己先笑。

這樣的一個大人,她小時候一定也很多想法,

下課有滿肚子想要跟別人說的話。

但是跟我小時候一樣,回到家只有冷冰冰的電視機。

大人只會讓我們吃飽穿暖,

從來不會問一句:「今天過得好嗎?」

曾經同事問過我:為什麼常常請假提早下班去接孩子?

我跟她說:

「因為我想當那個,我的孩子,

下課第一眼看到的人,她第一個可以跟我分享的人。」

打破跟孩子互動的慣性,就從身份認同開始。

每天跑步,就成為注重健康的人。

每天寫作,就成為有創意的人。

每天跟孩子好好說話五分鐘,

就成為跟孩子關係親密的父母。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