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前陣子很熱門的腦筋急轉彎2,但我看完後,內心一直有一個疑問:
「我知道我大腦控台裡有這些情緒,那我要怎麼跟情緒相處呢?」
是不是生氣時,我就要去跑跑步,或是打個沙袋,讓自己發洩一下。
是不是難過時,我就要大哭一場,讓悲傷的能量釋放。
直到我讀到了胡展誥諮商心理師的新書《情緒流動》,胡展誥老師用他獨有台南人溫暖的文字,
基於科學的專業背景,用生活化的故事說明,並且提供11個簡單好上手的對話練習,
讓我們可以在老師的文字陪伴中,輕輕柔柔的讓情緒流動,跟關心的人更靠近。
情緒是一直流動的
什麼是情緒流動呢?
我用我的理解來說明,其實我們的大腦控台裡面不是只有樂樂、憂憂、厭厭、驚驚、怒怒、
阿焦、羨羨、阿羞、阿廢這些情緒。
只是電影把一些比較常見的情緒,化為角色展現出來,這樣比較抓住大家的眼球。
而情緒列表告訴我們,我們大概有30幾種情緒,比如「驚喜」,
就是「驚驚」+「樂樂」的集合體,我們的情緒是多變且經常排列組合的。
想像你手上隨時拿著一台相機,當你看到別人買了最新款的球鞋的時候,
內心有個聲音:「好羨慕喔。」
此時按下快門,拍下內心的羨羨,就捕捉到了當下的情緒。
但若沒有對內心按下快門,捕捉到內在的訊息,日後別人問起:
「阿你會羨慕他家很有錢嗎?」
你就不會記得當初的心情。
但不記得,不代表不存在。
胡老師在《情緒流動》內寫道:
「情緒是因為我們對於各種訊息的感受與解讀而來,它會有浮現的時候,也會有消退的時候。
流動的情緒就像是一條乾淨通暢的河道,雨水來臨時水位會稍稍上漲,但因為流動順暢所以不至於失控暴漲;
當雨水暫歇之後,河道再次恢復平穩的狀態。」
失望要的是同理
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,是老師跟酸民的對話。
老師常在臉書上分享伴侶在家事與教養上的合作案例,並且提到夫妻透過合作可以讓彼此更省力,也讓生活更美好。
但文章底下通常會出現類似這樣的留言:
「笑死人,天底下哪裡能夠找到這種另一半?」
「講得好像很美好一樣,現實的婚姻怎麼可能如此?」
「你以為真的有人會幫你喔?別傻了,靠自己比較實在。」
有一次,老師很好奇地挑選了其中一則充滿敵意的留言回覆:
「我感覺這篇文章讓你很不舒服。」
沒想到這句同理的話引來更大的怒火,對方責罵『專家』都把婚姻講得很簡單、很美好。
但老師只是慢慢的在鍵盤上敲入回應的文字:
「聽起來,這種伴侶之間合作的氛圍對你而言好像很陌生。」
對方接收到這個訊息,就開始抱怨所有家事都是她在做,都沒有人願意幫忙或感謝她,
所有努力都被視為理所當然,覺得很沒價值。
老師又輕輕回應:
「所以當你聽到有些伴侶是能夠彼此體諒與合作時,你感到很詫異,也對自己的現況感覺很失望,是嗎?」
這位「酸民」媽媽沒有繼續回應,但是在訊息上面按了一個「哭」的表情。
並且之後私訊跟老師道歉。
原來同理心的作用這麼的大,可以讓一個生氣的人,把內心的話講出來,也體認到自己的生氣是因為失望所引起的。
這個例子就讓我想到胡展誥老師曾說的:
「失望要的是同理,挫折要的是鼓勵,無力感要找資源。」
挫折要的是鼓勵
挫折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。
我三歲的兒子,有一天晚上因為拿了姐姐的圖畫紙,
把圖畫紙撕成一條一條的,而被我打屁股。
當下他哭得眼淚和鼻涕都掛在臉上,握緊他小小的雙拳想要打我,但被我握住。
就像《情緒流動》內提到:
「攻擊的行為有多激烈,內在的挫折就有多難受。」
他繃著身子對我哭喊的樣子,好像在對我說:
「為什麼要打我屁股!?為什麼不能用講的!?」
但當下我也在情緒上頭,聽不懂他說的,也解讀不到他身體的訊息。
讀到這句話時,我才發現,當時兒子的內在有很大的挫折。
我需要做的,是先離開房間讓自己冷靜。
冷靜之後,再好好跟他說話。
當下,我採取的冷靜方法是「3A情緒急救方法」,
所謂的「3A」指得是「Aware, Admit, Allow」。
我對自己說:
「我覺察到我是生氣的。」搭配深呼吸。
「我承認我是生氣的。」繼續深呼吸。
「我允許我自己是有情緒,是可以生氣的大人。」
最後一個大大的深呼吸。
後來,我進房間的第一件事,是先跟兒子道歉。
陪他念完故事書、幫他擦擦眼淚、挖完耳朵躺在床上後,
我輕輕的抱著他,再次跟他說:
「爸爸很抱歉,剛剛太生氣打了你屁股,對不起。」
「沒關係。」他說。
事後我回想這一段,察覺事情的開端是因為他拿姐姐的圖畫紙引起的,
那這個不當行為的背後,可能是因為他想跟姐姐玩,
但是沒有一個很恰當的方法,去引起姐姐的注意。
所以後來他被我處罰,所以他覺得很挫折、很委屈。
我道歉是接住他的委屈。
但挫折的這一塊,應該是要引導他,示範怎麼樣的方式,
是可以好好的跟姐姐一起玩的,
鼓勵他用良好的行為跟姐姐互動。
當他做到的時候,抱抱他,稱讚他,
給予他具體且即時的欣賞。
無力感要找資源
這周是女兒小一開學,第四天她就跟我說不想去學校,理由是作業太多。
我聽到我當然很焦慮阿,腦中一堆念頭紛來飛去:
「現在要出門前五分鐘你跟我說這個!我都已經要上班遲到了!」
「阿作業太多你也有寫完阿,這是藉口吧!」
「你應該是在學校還沒有交到朋友而已啦,沒關係啦,交到朋友就會想去上學了。」
「還是太早起,睡不飽在鬧脾氣?我今天晚上一定要逼她再提早15分鐘上床…」
但當下我勒住自己的舌頭,不要說太多。
盡力的吐出以下的話:
「爸爸看到你,即使覺得作業太多,還是有在安親班寫完,我像你這麼小的時候,也會覺得作業太多,
但是我沒有看過像你這麼認真的孩子,爸爸欣賞你的認真。」
一邊安撫的摸摸她的背。
好說歹說哄出門送到學校後,我察覺到我自己的焦慮和無力感,所以我在教養群組發了以下訊息:
「小學到校比幼兒園還早這件事真的很有感。
今天開學第四天,我女兒早上已經說出不想去學校。
早上我已經焦慮到不自覺說好幾次『快一點』、『我不喜歡遲到』,數度到門外深呼吸好幾次。
目前是盡量提早叫孩子起來,抓一下她發呆的時間,然後以一周提早15分鐘睡為目標去調整。
但目前已經兩天看到學校的鐵門了……」
後來在群組也獲得了很寶貴的建議與共鳴。
也發訊息給安親班的老師和班導說明女兒的狀況,班導也是回覆我說需要時間適應環境,
那我知道我能做得就是陪伴她走這一段路。
為什麼選擇先處理自己的焦慮和無力感呢?
因為我覺察到我早上已經不自覺的在10分鐘內一直催我的女兒,而她只是照她正常的步調在吃早餐。
我的焦慮已經大到影響我的行為,而做了一切努力卻還是無法準時出門這件事,讓我有深深的無力感。
所以我選擇說出來,跟群友說、跟導師說、跟安親班老師說、跟太太說。
尋求資源,也尋求支援。
大人安定了,孩子也才會安定。
覺察、同理及安頓自己
如果你在找一本如何覺察情緒、辨識情緒、允許情緒和表達情緒的書。
《情緒流動》絕對是教科書等級適合的書,讀起來又非常生動貼近我們的生活。
如果你或你的孩子,或是身邊的人,
曾經有過失望、挫折以及無力感這三個層次的負向情緒,
也非常推薦來讀一讀《情緒流動》,
讓封面的那隻海豚,在你意識的河流中,
隨時提醒你呼吸,隨時提醒你覺察、同理和安頓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