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選擇,是人們停止各類戰爭的終極解方。
我們常常會玩一種遊戲,叫做:
「可憐的我,可惡的他。」
而在這種我對他錯的二元對立之外的選項,就是第三選擇。
史蒂芬.柯維提出The 3rd Alternative,
目的是幫助人們擁有一種解決人生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。
📘兩顆蘋果
一個女孩的媽媽,將兩顆蘋果,一大一小給女孩選擇,
女孩接過兩個蘋果,仔細的看了看大的,又看了看小的,
然後做了一件讓媽媽氣急敗壞的事。
女孩把大蘋果和小蘋果都各咬了一口。
正當媽媽張口要罵人時,女孩把小的蘋果遞給媽媽說:
「媽媽,這顆比較甜,給你吃。」
📘第三選擇
第三選擇的三個步驟為下:
- I See Myself (我的想法)
- I See You (你的想法)
- I Seek You Out (我們的想法)
第一步驟是覺察自己的想法,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?
第二步驟是看見對方,好奇對方堅持己見的背後原因。
第三步驟是最有趣的部分,發揮創意,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選擇。
第三選擇,不是妥協,也不是談判下的產物。
而是雙方發揮創意,在彼此的界線之下,產生出具有綜效的答案。
柯維的兒子,大衛,有一次在健康教育拿了一個很糟的分數。
那一次,健康教育老師出了一份超級恐怖的期末考題,全班都考得很差。
大衛後來去詢問父親:「爸,我成績單裡不能出現這麼一個恐怖的分數阿。」
柯維建議他應該直接去找教授,並且找出一個能夠將成績變A的辦法。
後來大衛直接去找老師,跟他說:
「和許多人一樣,我這次期末考真的考砸,但我知道一定有方法,可以讓我的成績改善一點。」
老師也告訴他:「不可能!」
但大衛不肯放棄。
後來,老師終於問他:「你平常都做什麼運動?」
大衛告訴老師他是田徑隊的一員。
於是老師告訴他:「只要你的四百米能夠跑進55秒以內,我就會給你一個A-」
後來大衛找一位同學幫他量時間,52秒,他堅持且發揮創意找到第三選擇。
📘不可能!有可能!
「不可能!」是我們在逼我兒子吃他不想吃的食物時他會說的話。
「有可能!」是我們告訴他今天下雨不能出去玩時他會說的話。
「我知道(你的感受),但是(客觀事實),還是你可以接受A選項或B選項?」
當我先接受他的感受,再提出客觀事實以及我的底線,提供兒子兩個選項時,
往往我們透過啟發式問句,會找到第三個選擇。
下雨不能去公園?那可以去哪裡呢?
喔親子館沒有開,那可以去哪裡呢?
去書局可以買玩具嗎?可以用自己的壓歲錢買。
📘學思達觀課
第三選擇除了以好奇的問句,跟孩子對話之外,也可以應用在重大議題上。
一般我們對於教育改革的認知是從學校外,是從體制外比較有效率,
像是親子天下等組織,透過翻轉教育等專欄,慢慢去教育家長和社會大眾。
但是在體制內裡有一群老師,透過「學思達」的方式,
去兼顧到了學校規定的課堂進度,以及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。
簡單的說,學思達就是課前老師發下講義,請同學回家閱讀。
上課時,老師會預設全班都已經讀過課堂的內容,
課程的進行就會以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,透過問答、加分制度,
班級就會呈現出多元的樣貌,程度好的同學會為了榮譽,幫助程度較差的同學。
透過課堂上的問答,老師也會更了解同學哪邊不太容易理解,
在編撰講義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。
不斷的修正課前講義、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狀況、透過每堂課去修正自己的對話技巧。
是老師在學思達過程中去磨練自己的歷程。
透過學思達的方式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,自我學習」,
是在體制內改變教育做法的第三選擇。
2/11我會去龍山國小觀看林富君老師的視覺藝術課堂,
進一步了解薩提爾與學思達在課堂上融合的樣貌,
如果想第一時間接收到我的觀課心得,
可以先訂閱我的電子報:https://reurl.cc/a4p1z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