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這本書裡說:「人生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。
所謂的課題分離,比較像是將他人的課題和自己分開。
聽起來有點廢話。
但事實上就是看清楚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,他人的情緒是他人。
當一個人在網路上惡意攻擊時,
其實他們只是沒有別的方式讓人看見罷了。
內在越是安穩的人,越無須向他人證明自己
當我們內在安穩了,無需向他人證明自己,自己能看見自己的價值,自己能給與自己安全感。
這時內在脆弱與自卑的人,攻擊的話語,在我們的眼裡,就只是不夠相信自己而已。
《生活裡,遇見阿德勒的溫柔》的作者,海蒂老師說:
「內在越是安穩的人,越無須向他人證明自己。」
—
而親子之間,因為孩子是自己骨肉的延伸,有些時候,更難做到課題分離。
最近我讀到親職教育講師澤爸的一篇臉書文章:
大概是說他青春期的兒子,在早上出門前跟澤爸說了一句:「我覺得你很吵。」
澤爸的修為甚好,當下沒有發作,待兒子下課才和他坐下來好好談談。
核對事實後發現,原來是兒子早上肚子不舒服,媽媽已經催過他出門一次,後來澤爸再去催促時,對他來說已經是第二次催促,所以他覺得爸爸「很吵」。
澤爸關心的說:「「兒子,早上我只提醒了兩句,沒有兇你、也沒有罵你,可是,就很明顯的感受到你的不耐煩耶。爸爸有種~你原本就已是顆膨脹很大的氣球,只是,正好因為我的話,讓你的氣球爆炸了。兒子,你最近還好嗎?有壓力嗎?」
澤爸這番話,正是親子之間課題分離的最佳示範,
兒子的不耐煩可能是冰山下的壓力引起的,身為家長不用特別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是自己引起的。
後來兒子跟澤爸訴苦學校的許多壓力和煩惱後,也核對之後有情緒時,
可以練習好好跟家人表達這件事,最後用一個擁抱結束了對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