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ini_set( 'upload_max_size' , '120M' ); @ini_set( 'post_max_size', '120M'); @ini_set( 'max_execution_time', '300' );

成癮,只是我們為了求生存

by tiramisu3155
0 comment

每當陰天,窗外雨滴綿綿敲打著屋頂時,

我總會想起那個害爸爸把手機丟失的那個下雨天。

一個周六下午,我和家裡謊稱說要跟弟弟去打籃球,

我帶著弟弟到學校附近的電動玩具店,

兩台腳踏車停在店外,後座還夾著一顆橘色斯伯丁的籃球。

就為了玩N64的瑪利歐賽車。

玩到忘我的我們,忘了時間,

眼看快到吃晚餐的時候,

爸爸著急的開著貨車在路上找我們,

此時外面是陰雨綿綿的天氣。

眼角餘光掃到我們腳踏車在電動玩具店門口,

氣急敗壞的他,急著下車把我們拎回家,

卻沒有發現自己的口袋悄悄滑落一隻手機。

這件事情到現在我想起來都還是會覺得很愧疚。

因為小時候我們家境其實不是特別富裕,

爸爸每天要開貨車送貨,搬好幾箱的鋁箔包飲料,

送好幾家的雜貨店,才能供我們三個小孩子讀書。

這段記憶最近在看崇義老師的新書《你的問題不是問題》時特別有感觸。

書中提到一位男子跟崇義老師訴說他高中時期利用抽菸、喝酒,

以及沉迷網路遊戲來逃避社交行為。

崇義老師對這些行為卻有不同的看見:

「你這不只是在求生存嗎?」

上癮性行為,我一直很好奇是怎麼形成的。

這個好奇的背後,可能跟我長期只要碰到電玩,

一整天時間就會不知不覺流逝有關。

在《我這麼幸福,為什麼還需要灌醉自己》這本書中,

我讀到有如雷擊的一句話:

「成癮,是慢性病、是大腦疾病、是學習而來、

是強迫性而無法自我停止。」

認知到一件事情,到要做出改變,始終困難的是承認自己這一關。

知道自己是酒精成癮,到知道自己不可能靠意志力戒酒,

尋求團體的協助,郭艾珊在無名戒酒會第一次說出:

「我是酒鬼,我姓郭」

眼淚就啪啦啪啦的掉下來。

也讓我反思,很多行為,我們不是不想改,

而是我們做不到,需要幫助。

我現在把以前玩遊戲的時間,都拿來閱讀和創作,

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辦法做到。

也是在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後了解,

會成癮,真的不是我們不好,而是有些嗜好提供的愉悅程度太高,

長期下來改變了我們大腦的構造。

拿抽菸來比喻,如果閱讀、聽音樂、冥想靜心提供的多巴胺分數是1,

那抽菸就是10,而拉K讓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分數高達1000,

這也是長期吸毒會讓人認知運作失常、甚至需要包尿布的原因。

「是成癮很糟糕,不是你很糟糕。」

當我們因為成癮性行為耽誤一些正事時,

邀請大家不要自責,我們只是需要一些幫助。

就像《萎靡與心盛》中提到的,

維他命可以多吃,但止痛藥要少吃。

什麼是生活中的維他命?

散步、運動、看電影、聽音樂、欣賞藝術、冥想、爬山、

跟孩子玩、親子共讀、跟伴侶聊天、跟具有同理心的朋友說心事。

這些事情多做,我們就離幸福近一些,離憂鬱遠一些。

什麼是生活中的止痛藥?

追劇、玩手遊、抽菸、喝酒、滑臉書、賭博性/成癮性電玩、大吃大喝、過度消費。

任何止痛藥吃太多,對腎臟、對身心都不好。

多吃維他命,少吃止痛藥。

成癮只是為了求生存,但是我們要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正在做這件事。

有了覺知,就能改變。

📘電子報訂閱

想了解更多工作坊心得/閱讀心得/教養故事。

歡迎訂閱故事教養電子報:
https://reurl.cc/a4p1z9

每周一出刊喔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