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ini_set( 'upload_max_size' , '120M' ); @ini_set( 'post_max_size', '120M'); @ini_set( 'max_execution_time', '300' );

壓抑的父親

by tiramisu3155
0 comment

「你做了什麼?」

這是《混沌少年時》中父親發現傑米確實犯罪時,第一句說的話。

觀察父親生氣的模式,

發現傑米的爸爸常常很努力的壓抑自己的怒氣。

他在一大早發現自己的車被噴漆後,

先是大聲詢問鄰居是否有看到是誰做的,怒氣溢於言表,

之後又馬上擁抱安慰女兒沒事,先壓抑自己的怒氣,

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,但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。

───

生氣,在冰上的隱喻下,常常是「感受的感受」。

傑米的父親發現傑米確實殺人時,

他第一時間低著頭,非常沮喪。

兒子問說:「爸?」

伸手過去摸父親的肩膀。

父親別過頭去,不願意兒子碰他。

並且雙手掩面,不斷地拭淚。

內心的聲音是:

「我做了什麼?導致兒子做出這種事?」

是自責,是對自己的生氣。

是對自己的沮喪感受到生氣。

開口的第一句話是:

「你做了什麼?」

聲音由小至大,漸漸將怒氣轉移到兒子身上,

但是,父親馬上做了一個調整,一個壓抑,

擁抱住兒子,壓抑自己的生氣,埋在深深的悲痛裡。

───

「你都不講話,我們就直接回家。」

「我數到三……」

在公園我看到一位爸爸嚴肅的對孩子說。

那位爸爸的孩子表情凝重,眼神直視著前方,

下唇微微的咬著,似乎在壓抑著些什麼。

孩子是會無意識中複製父母的模式的。

台灣的社會文化,並不推崇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誠實表達自己不喜歡的孩子,會被貼上「不乖」的標籤。

曾經聽過有媽媽分享,她的女兒自小就聽話、很好帶、

不曾有在地上打滾肯德基的事蹟。

這樣的孩子,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看大人的臉色,

一個眼神、一句斥喝,都讓她從某個瞬間決定:

「再也不要顯露真實的自己,要當個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。」

這樣的孩子,內心常會有委屈的感覺。

委屈久了,就容易對自己的委屈感到生氣。

但是對外又給自己一個制約,要維持大人眼中的好形象,

於是不能對他人生氣,但怒氣總是要有一個方向去,

那該怎麼辦?

於是就對自己生氣,對自己生氣久了,

就變成自責。

試想,一個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,

趴在地上,旁邊有個人拿著鞭子不斷鞭打:

「起來!快起來!」

那個人常常是自己。

生命若需要長出力量,不需要鞭打。

───

《混沌少年時》的最後,

傑米的媽媽在房間對爸爸說了一句讓我感到很心疼的話:

「你是個好爸爸,我也是個好媽媽,但是我們創造了他。」

當年鄭捷事件,雙親在螢幕前哭跪向社會大眾道歉的畫面歷歷在目。

傑米的爸爸自小被打到大,但他下定決心不要像

他爸一樣會拿皮帶打孩子,他也很努力做到他能做的。

德蕾莎修女說:

「愛的反面並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」

傑米的爸爸並不知道,當他忙於工作,

當傑米不再透過畫畫去抒發心情,

當傑米國中時開始跟他們要求要一台電腦,

當他們很民主的買給他,當一開始他們開心的一起打電玩,

當傑米開始放學直接不說話回到房間時。

有好多好多的時機點,可以花兩分鐘,每天跟傑米說說話,

關心他的感受,而不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,

認爲這樣他們就知道父母的愛。

📘電子報訂閱

想了解更多工作坊心得/閱讀心得/教養故事。

歡迎訂閱故事教養電子報:
https://reurl.cc/a4p1z9

每周一出刊喔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