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:順藤摸瓜。
一個好的對話,如果要說到對方心坎裡,
走到冰山渴望的層次,路徑會是怎麼樣的呢?
阿建老師認為對話有三個地雷不要踩,尤其是跟孩子。
1.不批判
2.不給建議
3.不問為什麼
「為什麼你會這麼想/做?」這句話,
通常我們容易用指責的溝通姿態說出去。
當孩子感覺到被指責,就容易沉默,不願意說出心中感受。
—
曾經我跟一個媽媽對話,她說她的女兒昨天哭,
因為她吵著要看汪汪隊,但是爸爸說只有阿奇幼幼園可以看。
爸爸後來就很生氣,不想帶她和哥哥出門去公園玩,
結果最後是媽媽自己帶兩個孩子出門。
我問她:「你老公還好嗎?」
她說:「還好阿,我女兒真的很任性。」
我問:「平常也都這麼任性嗎?」
她說:「對阿,平日上學前也都會挑衣服會哭,很煩。」
我問:「那你們怎麼辦呢?」
她說:「要上班沒辦法阿,就算哭還是送去幼稚園,一邊哭一邊進去阿。」
我問:「平日早上要上班沒時間好好跟她說話對嗎?那假日呢?
昨天看電視這件事有嘗試跟她溝通嗎?」
她說:「她就很任性阿,沒辦法溝通。」
我問:「所以妳女兒在哭,哭著跟你們說她想看汪汪隊,而不是阿奇,這個不是溝通?」
她說:「對阿,她就一直哭,我老公都想要打她屁股了。」
對話到這邊,我發現雙方觀點不太一致,如果我一直在觀點上工作,
可能會淪為說教,或是雙方價值觀之爭,於是我換個對話方向。
我問:「後來你老公生氣不帶他們去公園,你怎麼辦呢?」
她說:「我看哥哥等很久很可憐,就還是帶他去阿,結果妹妹也吵著要去,那就帶兩個去阿。」
我問:「所以跟我分享這件事,你是想要從我這邊得到…?」
她說:「想說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妹妹不要那麼任性,我覺得我和我老公都沒有問題,
你之前說的好好跟孩子說話我們都有做到,哥哥都不會像妹妹這樣。」
我深呼吸一口氣,跟她說:
「媽媽,你知道左腦和右腦嗎?一般簡單的區分,左腦掌管理智;右腦掌管情緒。
妳的女兒大哭的時候,她的大腦被杏仁核綁架,這時要先同理她,讓她的右腦冷靜下來,
左腦才能夠接手,理智才會出來。」
她說:「那要怎麼做?」
我說:「先好奇10句,不不,5句。
『孩子,妳想看汪汪隊阿?可是爸爸沒有汪汪隊,有阿奇。』
『妳想看汪汪是因為之前看過哪一集特別喜歡?還是上次看一半沒有看完?』
『汪汪隊裡面有誰阿?』
『妳最喜歡哪一個角色?』
『天天是會飛的那隻嗎?她是用什麼飛的,可以告訴我嗎?』
先對話,先接住她的情緒:爸爸知道妳很想看看不到很難過、很失落,爸爸抱抱。
再好奇她怎麼會這麼想看汪汪隊。
對話個5句後,再問她一句:
『可是現在我們沒有汪汪隊,只有阿奇,怎麼辦?』
把選擇權交給孩子,因為是假日,所以我們有時間可以給她選擇我們也能接受的方案。」
—
重新審視這段對話,我覺得我還是超理智居多,
除了不知道對方有沒有吸收外,要在日常生活中,
旁邊有別人在聽的情況下,走到對方的渴望層次,
我覺得還是偏難。
大概想跟這位媽媽說的是:
「好奇」的對話,平常就要「刻意練習」,
不然孩子臨時有狀況要用,是用不出來的。
想知道怎麼對孩子「好奇」嗎?
歡迎填寫以下表單,獲取免費講義喔~
https://forms.gle/ePMw9aaskLkPoRy78